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接受採訪時指出,中俄沒有計劃要建立任何形式的軍事和政治聯盟,因為這種聯盟形式已經過時。此言一齣,標志著近年來關於中俄是否結盟的爭論暫告段落。對此,中國外交部回應表示,中俄之間屬於“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這種關係成熟、穩固,是中俄關係發展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是大國和平共處、睦鄰友好的典範。
  關於聯盟的概念成百上千,不過一般而言,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了國家安全而締結的相互進行軍事援助的協定。狹義的“聯盟”往往是指國家間基於軍事安全合作而形成的安全關係。不過,隨著軍事安全不斷弱化,安全的內涵與外延日益擴大,聯盟也由軍事安全領域走向綜合安全,由正式軍事條約走向默認的軍事協作。聯盟的內涵與外延前所未有地擴大,甚至有人將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合作關係也稱作“聯盟”,於是,形形色色的經濟聯盟不斷出現,嚴重偏離了聯盟的原有內涵。與此同時,冷戰後聯盟的形式與內涵日漸變化,各種準聯盟、聯合陣線等非正式但又較為靈活的聯盟形式也花樣迭出,導致軍事聯盟日漸處於發展困境。
  冷戰後軍事結盟的效能顯著下降,有關“聯盟過時”的論調從未間斷。既有聯盟大多是冷戰遺留物,並非歷經歲月而經久不衰,而是因應環境變遷出現聯盟轉型,在目標、功能、結構、區域等聯盟指標上實現調整適應。之所以呈現如此情形,一是國際環境的變遷導致軍事權力在國際關係中的流通性下降,不再放之四海而皆準,國家的權力構成呈現多維多面性,軟實力的作用與日俱增。二是軍事結盟存在成本與收益,任何國家結盟都應審慎行事。盟國之間的利益並非完全一致,盟友也並非一味盲從,盟國間的利益契合與矛盾分歧決定了聯盟困境的強弱。三是在安全威脅多元化的時代,聯盟不再足夠。傳統的軍事聯盟主要基於狹隘的安全合作,在冷戰後面對安全威脅的多元化,單純的軍事聯盟遠遠不夠:其一是面對諸多安全威脅,聯盟行動十分緩慢,聯盟資源捉襟見肘,效率相對低下,這也是冷戰後美國單邊主義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是像恐怖主義、海盜猖獗等非國家主體為主的非傳統安全威脅,聯盟很難應對,亟須創建新型安全合作形式。對此,美國近期的軍事戰略也認為需要組建臨時同盟,以取代原有僵化的軍事聯盟。
  長期以來,中國堅持不結盟政策,主要以非聯盟方式謀求國家安全,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和合作安全,通過積極構建各種伙伴關係謀求“無敵”的外部環境,通過加強戰略協調謀求國際影響。雖然部分伙伴關係中包含了安全合作,但遠遠達不到聯盟的地步。並且中國一貫認為聯盟不合時宜,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初衷也在於超越傳統大國關係的結盟、對抗。因此,近期中國轉為結盟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說,中國的安全戰略仍將以不結盟的方式實現國家安全,謀求共同安全。
  近年來,中俄兩國高層交往密切,雙邊關係在政治、經濟、人文等領域都顯著提升,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取得全面發展。但對於中俄關係的定位主要基於“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明確拒絕了結盟選項。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壓力,中俄戰略利益增多是推動兩國加強戰略協調的重要動力,但這並不足以推動中俄結盟。展望未來,中俄之間戰略互信還需進一步鞏固與發展,雙方需要繼續在涉及對方核心利益等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在解決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加強協調。
  (凌勝利,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博士,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k83xkab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